发布时间:2018-07-02 浏览次数:1438

知识的传递、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勤勉不懈的精神感染学生,教书育人当是教师的天职。然而,高校教师在现实中的境地却略显尴尬。他们身兼教学与科研两项任务,加之不少高校对教师的晋升有科研方面的硬性要求,然而精力毕竟有限,教师在教学上难以全情投入,无法保证高水准的教学质量。教学应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提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供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的深厚底蕴,还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教学法以应对不同的课堂挑战。为此,国内外不少大学使出浑身解数,成立教与学中心、开展教师培训计划、组织焦点小组等,种种措施,悉数登场。高校还建立完善的制度,敦促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的深造学习。那么,究竟哪种动力在激励教师致力探索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呢?美国北达科他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和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于2018年4月发表了题为《教师教学与最佳方法的动机:包括多类院校基于自我决定论的实验模型》的研究报告。


内心力量最强大


该项研究由北达科他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系副教授罗伯特・斯塔普尼斯基牵头进行,研究对象涵盖美国19所高校的1671名教师。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诲人不倦的内生动力和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认同感是催生高质量教学的最大起因。这里所说的“高质量教学”意指目标清晰、内容安排井然有序,采用综合教学、协助教学等恰当的教学方法,并且运用教学反馈等评价手段的教学过程。“一句话,重视教育、乐在其中的教师大多会摸索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斯塔普尼斯基这样总结。


研究人员主要针对四种动机进行了分析判断,由于“酷爱”诲人不倦和认同教学重要这两种动力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性,加之其对激励教师追求最好的教学策略所起的作用非常接近,于是研究人员将二者统一为自主动机,另外两种一是外在动机(指报酬激励或教学成效等),二是内摄性动机(主要指外部的压力,例如担心受到责备或处罚)。结果显示,后两种动机很难激励教师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有趣的是,尽管普遍观念认为在研究型高校,教师通常认为教学工作耽误了科研进程,但这项研究发现,在自主动机的激励之下,高校的类型不同不会影响教师在教学质量上的追求。“不论是教授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乐于教学、重视教学的教师都会竭尽全力准备课堂内容,真心实意地指导后辈。”斯塔普尼斯基说道。


自主动机如何产生?


正如研究报告的题目所见,斯塔普尼斯基等人是以“自我决定论”这一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开展调查研究的。“自我决定论”是关于人类个性和动机的心理学理论。根据该理论,人类的动机形形色色,但以自主动机最为强效有力,而自主动机产生于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之下。


基本心理需求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自主性、能力以及与我相关性。为保证这一理论基础切实可靠,除了与动机相关的问题外,研究人员还会追问,例如“我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我对自己的能力是否深信不疑”“我和学生、同事是否相互支持、帮助”等等。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确实能刺激自主动机的形成,并且,“自主性”在三者之中的作用最明显。


这一发现是如此重要,因其为学校层面提供了加强教师教学主动性的行动策略,让学校在资源利用上做到对症下药。比如,学校可以在课程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满足其“自主性”的需求;在“能力”方面,学校可以为教师开设职业发展培训班,锻炼其教学能力,为教师预留足够的教学准备时间使其预备周全;“与我相关性”则可以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途径,以便让大家彼此了解、相互熟悉,达到“心安于此”的状态。


全面考虑促进教学


麦格・葛兹奇是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教师发展咨询师,对于该研究声称“教师的自主动机在任何类型的院校都是激励其追求优秀教学的最大动力”,她深表赞同。不过,她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到现实环境,时间、报酬等实际因素多少也会左右教师追求高质量教学的意愿。”诚然,正如文章开头所言,高校教师教研并举的双重特性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过程中难以忽略也不能忽略的实际情况。



同样基于自我决定论,斯塔普尼斯基还联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阿尔伯塔大学等数位教授,针对非终身教授在教学与科研上取得成功的激励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探明如何才能激发他们在教研两方面齐头并进的内在动力。


注: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个人标准、学院标准、其他教师的成就以及教师根据个人标准对自己的期望等方面,判断教学与科研成功。


研究人员通过若干高校内常常涉及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成功的因素,这些实际情况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事务之间的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清晰的目标要求以及教师关系的亲疏远近。同时,研究人员利用路径分析,确定这些情况与三类基本心理需求之间的联系。


最终,经过调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所有这些情况与心理需求的密合度上,教师关系和与我相关性的关联程度在教学方面是最高的。在自主性和能力两种心理需求上,教师关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的提高常常要求相互合作,同一个院系的教师互相分享资料、相互评价课堂表现、前辈指导新人等,都是良好的教师关系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重要途径。”研究报告这样解释。相比之下,教师在研究上的成功与教师的能力和自主性得到满足的关系最密切。根据研究结果,“层次分明的工作顺序和充足的时间安排是激发教师致力科研的重要条件。”


变幻不定、含混不清的评价标准和目标要求,毫无疑问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而令人惊讶的是,无论是针对教学还是研究,清晰明确的目标要求并不能满足教师的基本心理需求,无法激发其内在动力。尤其是在科研方面,越是具体的衡量标准越容易令教师感到自己当前的作为难以达到期望,因而产生失败之感,丧失进取之心。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一结果多半是因为这些目标毕竟是学校管理者制定的,属于外在动机或内摄性动机,这些动机没有自主动机那般的促进作用。


从研究结果来看,综合考虑教师的多重身份之后,校级、院级领导在激发教师教学动力、提升教学质量时,应该着重营造教师之间团结互助的氛围。例如,针对新老师,可以任命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指导,他们可以审查新教师的教学大纲、探讨教学资料的选取、观察课堂教学等。


融洽的教师关系能给予教师“依靠感”,也能为其教学带来更多乐趣。在加强教师研究工作方面,斯塔普尼斯基说道,“我们的研究表明,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尽量避免工作打扰个人生活,能有效促进研究工作。允许教师请‘研究假’、准许教师在特定的时间(例如周末)不必回复邮件、为教师提供健身卡等措施,都可以保持教师对研究工作的热情。”


结语


高校类型不同,制度各异,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投入不尽相同,当然也不必相同。实际环境下,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二者不可或缺,但难免有所偏颇。归根结底,如本文开头所言,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目的,学校与教师共同协作、尽己所能,提升教学质量应是势所必至、理所必然。

本文转引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范春骏